【我的鐵路風景】京沈高鐵提速拉動東北振興“新引擎”
7月1日起,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國鐵沈陽局)將實施新的列車運行圖,北京至哈爾濱高速鐵路北京至沈陽段(以下簡稱京沈高鐵)作為東北首條高速鐵路安全標準示范線將正式投入運營。這一調整不僅意味著沈陽至北京間的復興號動車組將實現350公里時速常態化運營,更標志著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持續注入更加強大的活力。
京沈高鐵安全標準示范線的建成,使北京至沈陽最快旅行時間壓縮至2小時29分,鐵嶺、四平、本溪等城市首次納入進京“2-3小時交通圈”。這種時空距離的壓縮絕非簡單的數字變化,而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速器。京沈高鐵的提速同樣將強化京津冀與沈陽經濟圈的“同城效應”,促進人才、技術、資本等要素的跨區域流動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阜新、鳳城等縣級市列車停靠頻次增加40余列次,將為中小城市承接產業轉移、發展特色經濟創造更多的機會與活力。
此次調圖不僅追求速度,更注重出行品質的升級。國鐵沈陽局將新增CR400BF-GS新型復興號技術提升型智能動車組,通過設備小型化、降噪技術等改進,使載客量提升7%的同時優化乘車體驗;靜音車廂、高鐵寵物托運、“一盒好飯”等多種服務,則體現了“人民鐵路為人民”的宗旨。當丹東至北京的旅行時間縮短67分鐘,當通遼至烏海西的列車壓縮3小時10分鐘,高鐵不僅是交通工具,更是現代生活方式的延伸,大家的時間選擇權、生活半徑和就業機會都在悄然擴展。在升級客運出行品質的同時,此次的調圖還優化了貨運產品供給。新增中歐班列裝車組織站、推廣鐵水聯運“一單制”等措施,將提升東北地區物流暢通高效率,降低企業運輸成本。
鐵路調圖是東北交通基礎設施優化升級又一實踐。高鐵的提速、服務的優化、貨運體系的完善,不僅提升了出行體驗,更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。隨著高鐵網絡的進一步完善,期間東北地區在“雙循環”新發展格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。